您的位置:首页 党建引领 学习园地 内容详情
传奇青海:一代帝王上高原
浏览:5918 时间:2015-04-21 来源:西海都市报

【传说】娘娘救民

讲述:包正礼 记录:记者郭晓芸

塌庙台是娘娘山中的一个名胜,在塌庙台立着一块石碑,这块石碑是大通百姓为了纪念隋炀帝殁在娘娘山的一位妃子而立的。相传民国年间,大通县发生了瘟疫,这位娘娘显圣施救,才使得百姓免遭祸患,为了纪念这位娘娘的功德,百姓才在塌庙台立了这块石碑,并尊她为圣母娘娘。根据民间传说,塌庙台正是隋炀帝的这位娘娘的葬身之地。

有关这位娘娘殁在青海的故事,在大通乃至河湟谷地家喻户晓。相传一千四百多年前,隋炀帝带着大批的文武官员和嫔妃宫女,统兵十几万出征吐谷浑。当年5月,隋炀帝进入长宁谷,在金山大宴群臣。在跟随隋炀帝西征的众多娘娘当中,有一个名叫娥的爱妃因不抵高山冷寒气候,病情日渐恶化后病逝于金山,伤心的隋炀帝命属下在山中选择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厚葬。第二天,人们看到在妃子的葬坟上有成群的白蛾飞舞,隋炀帝认为这是"天地为其妃子吊唁之兆",便命名此山为"金娥山"。人们把皇帝的妃子尊为娘娘,便从此称金娥山为娘娘山。

塌庙台风景如画,山石险峻,隋炀帝征西胜利后,便委派他的两员大将在这里修庙纪念。后来,因为年代久远,这座庙多次坍塌,便有了塌庙台的叫法。

其实,大通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有关娘娘山来历的传说:

相传隋炀帝有三千六百个老婆,娘娘为正宫。由于隋炀帝成天花天酒地,不理朝政,人民生活十分贫苦,娘娘多次进谏,隋炀帝一句也听不进去,还将她发配到西北的落云山军马场中。后来,隋炀帝回心转意,便带着随从来到西北接娘娘回宫,娘娘说:"他还有脸来见我?我再也不想见害苦百姓的昏君!"说罢,纵身跳下悬崖。隋炀帝厚藏了娘娘,并封她为总管这一带的总神。人们为了纪念娘娘,就在长宁堡村修建了庙官,起名叫总神庙,把西北部的落云山改为"娘娘山"。

我省文史学者程起骏先生说,对于民间传说中的隋炀帝爱妃葬于大通金山(今娘娘山),正史上并无记载。然而,据《隋书》记载,公元609年,隋炀帝御驾亲征吐谷浑时,到过大通。

【观照】河厉桥:跨黄河进青海

在古代,只有事关国家兴亡的战事,皇帝才会御驾亲征。可是,一千四百多年前,身为九五之尊的隋炀帝为什么来到地处偏远的青海呢?

隋大业五年,正是第二十世吐谷浑王伏允在位,此时,刚经历过"吐谷浑国内发生大乱,国人杀世伏"的内斗,吐谷浑国内国势江河日下。"伏允部下的许多名王都归顺隋朝,突厥也与吐谷浑争夺丝绸之路的控制权。吐谷浑加强了对丝绸之路的控制和劫掠,这使得西域商贾不断发出中原王朝管理丝绸之路的愿望。"程起骏先生分析。

隋炀帝征西渡黄河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三月,隋炀帝率各路大军和后宫嫔妃从西京出发,征讨吐谷浑。"隋炀帝亲征时,除了军营外,还有大批后妃、宫女随行,他几乎把皇宫搬进了军营,这是具有隋炀帝特色的一次远征。"程起骏先生说。

公元609年四月,征西大军抵达临津关。滔滔黄河上,吐谷浑人发明、建造的河厉桥,成为隋朝大军渡河的交通工具。

我省文史学家朱世奎先生根据多年来对吐谷浑的史料研究以及在白兰、黄河谷地等所做的田野调查,认为吐谷浑的河厉桥堪称是吐谷浑建造技术的体现。"吐谷浑在青海境内黄河上游狭窄的峡谷,建造了名为河厉的桥梁,因为桥的两岸伸出的悬臂两两相握,所以民间形象地称为握桥。这在中国和世界桥梁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他说。

据此,朱世奎先生对于吐谷浑人的河厉桥给出了极高的评价:河厉桥符合刚体力学的杠杆原理,支点在中间,重臂始终大于力臂,这应当是河厉桥的科技亮点。

朱世奎先生回忆,上世纪30年代以前,西宁小峡中还保留有一座横跨在湟水河上的名叫小峡握桥的河厉桥,可惜被洪水冲垮了,没能留下珍贵的实物证明吐谷浑精湛的造桥技艺。据了解,兰州水车公园曾仿造过河厉桥,千年前的精美建筑,只能通过记忆才能领略其风采,实为遗憾。

覆袁川大败吐谷浑

吐谷浑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建造的坚固无比的河厉桥,本是为了沟通黄河南北,但成为炀帝十万征西大军顺利渡过黄河天险的交通工具,或许是吐谷浑建桥时未曾料及的吧。

借助河厉桥,征西大军一路过化隆、乐都、西宁,直奔大通。据大通县政研室副主任包正礼介绍,如今,在大通娘娘山,当地人认为金娥池、神仙洞、御宴坪等,都与隋炀帝有关。甚至娘娘山下的庙沟村,都是以庙命名的。

得知炀帝亲征,吐谷浑王伏允早已率众拒守在覆袁川。关于覆袁川,在《大通县志》中记述: "是覆袁山下之川也,水注浩门河。"据有关专家考证,应当在今门源回族自治县一带。至此,著名的覆袁川大战打响了。隋军从北面的祁连山、东面的浩门河峡谷、西面的大通山和南面的金山,用绵延900里的连营,围攻退守伏允,这场战役隋军以绝对优势取得了胜利。战败的伏允借着祁连山复杂的地形掩护,一路败退到都兰,并沿着今都兰至花石峡公路,避难果洛。

自此,吐谷浑自西平临羌城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为隋朝所有"。之后,隋炀帝在伏俟城设置西海郡,辖宣德、威定两县。据史书记载,隋炀帝还设了西海郡、河源郡。其中,西海、河源二县都在青海境内,在征战中立下战功的刘权为镇将,驻防河源郡、积石镇。

"经过征讨吐谷浑,隋炀帝开疆拓土到西域,标志着隋朝达到了鼎盛之期,也标志着青海正式进入中国版图。作为第一位来到青海的帝王,炀帝西巡为中华民族走向大统一做铺垫,他打通西域之道,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各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也为丝绸之路在唐朝迎来空前的繁荣兴盛打下了基础。"程起骏先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