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企业文化 他山之石 内容详情
我国物流技术装备发展现状与趋势
浏览:5949 时间:2014-07-15 来源:本站整理

一、物流技术装备在现代物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物流技术装备涉及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在整个物流过程中伴随着包装、运输、装卸、储存、信息化、流通加工等功能作业环节,均需要相应的物流技术装备,因而物流技术装备作为生产力要素,对于发展现代物流,改善物流状况,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推动社会生产生活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我国物流技术装备发展现状 (一)市场广阔,发展快速。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现代化步伐加快,特别是2009年《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使得社会各行业普遍重视物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近年来物流相关领域又面对高涨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仓储租金,企业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取代人工的物流作业,提升土地利用率成为必然,为物流装备企业带来了广阔市场和机遇,国内也涌现出一批较具规模的物流装备生产商,有些龙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已取得一定声誉。 货架、托盘、叉车等传统实用性物流设备以20~30%的速度增长,明显高于GDP的增速。目前,我国叉车保有量已经超过150万台,托盘保有量超过9亿片,工业货架年产量超过60万吨;以高架库、立体库、全自动化物流系统、物流配送中心、机械或自动化输送分拣系统为代表的物流系统机械化与自动化设备,连年保持近30%的增长。我国的物流装备市场规模超过了日本、欧洲和美国等国家,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二)传统物流装备竞争激烈,产业集中度的提升。 货运车辆、叉车、货架作为物流装备中运输、搬运和仓储的传统产品,在市场发展的同时竞争加剧。这些装备在产品种类和质量上,由于我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普遍聚焦在中低端市场,导致市场过度集中,产品同质化,销售竞争日趋激烈,甚至是恶性竞争,利润空间微薄。但激烈竞争也推动企业市场集中度提高。东风、一汽、重汽、福田、陕汽等五家商用车企业占整个重卡市场的80%以上;合力、杭叉、龙工、柳工等国内主流叉车企业市场份额接近60%;南京音飞、江苏六维、南京华德、上海精星、东联仓储、厦门鹏远等几大货架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60%。集中度的提升是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可以改变行业小散乱差的局面,有利于行业适度竞争和建立行业自律,对产业的未来长期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企业多角度、多方位寻求创新和升级。 1、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升级。 在货运车辆领域,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快速提升我国品牌产品性能取得突破,2009年中国重汽引进德国曼技术发动机技术,并卡发LNG天然气车辆,使得国内同类产品行业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今年1-6份行业增长只有6%的情况下,保持12%增长;在叉车领域从我国内燃叉车占比仍然为77%,电瓶叉车一直是林德、永恒力、力至优等国际品牌的天下,但仓储业现代化对电瓶叉车需求量明显上升,国际品牌取得高端客户市场和好利润的同时,也推动我国企业电瓶叉车的开发和应用。 2、服务多元化,延伸价值链 在激烈竞争下物流装备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多种经营方式,突出表现:一是对二手市场关注,使得二手市场日趋活跃;二是以租赁代销售,保障高端客户使用装备的最佳生命期,减少维修损耗,保障物流运行;三是重视维修保障、从配件销售等后市场获取利润。 3、物流系统推动装备上下游集成发展 将货架、自动化库、控制系统、输送分拣有效整合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服务,成就了我国物流系统集成的快速发展,2013年物流系统设备集成的市场需求超过了30%的增长速度,每年立体库建设超过300座以上。从自动化立体库建设规模来看,目前自动化立体库建设规模越来越大,自动化立体库平均货位超过1万,高度超过20米,系统也越来越复杂,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北自所、北起院、昆船、普天、今天国际、五强科技等都是行业的精英。他们将物流装备产业链的企业链接起来实现产业一体化、服务一体化和价值一体化;另外将运输和装卸作业一体化也是装备系统化一个方向,典型装备有车辆随车吊产品开发,可以实现运输过程中起重设备的随车使用,以及随车尾板,可调高度的升降平台,以及车辆地盘液压升降技术等,都是为了实现运输和仓储作业的无缝连接。 4、借助现代物联网信息技术,推动装备智能化。 移动互联技术为物流装备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以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传统物流装备,行业不断涌现新型产品和技术。典型技术有:中国重汽开发的运输车辆车队管理系统是一套集汽车远程控制、汽车运行轨迹、状态实时反馈、汽车故障远程诊断等功能于一体的车辆控制系统。其通过分析发动机转速、车速,可以帮助客户评估驾驶水平和操作技巧,从而实现降低车辆油耗的目的;通过实时监控车辆的运行数据,可以更好的实现车辆的控制和管理;通过发动机运行数据的信息传递,可以实现车辆的远程故障诊断,帮助客户快速解决行车故障;路车公司开发的车辆主动安全技术,可有效提醒车辆行驶路径,防范司机疲劳驾驶和路况不清造成的危险因素;永恒力叉车开发的智能高位叉车实现叉车行驶取货与仓储管理系统的一体化匹配,减轻仓储管理和叉车司机的劳动强度,通过信息手段规避存取货差错率。 

三、物流技术装备发展趋势 (一)市场仍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结构调整的关键期和经济增长速度的转换期。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也将给物流装备业稳定增长打下基础,特别是电子商务物流的高速发展,不仅将带动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发展,促进物流机械化与自动化发展,同时也将积极促进传统产业物流转型升级,这都为物流技术装备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二)物流技术装备的标准化趋势 当前物流行业发展越来越表现出企业横向广泛以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的趋势,对运输和仓储领域装备标准化提出要求。当前困扰仓储资源整合的关键是包装的循环共享,而托盘作为基础单元标准首当其冲,我国托盘标准前前后后国家标准就超过6个,并且均在执行,还不包括地方和企业标准。如此混乱的市场环境,直接导致我国托盘在使用中基本是企业内部周转,对以托盘为基础的社会包装循环和流通带来了严重制约。困扰运输领域资源共享的标准是甩挂运输,甩挂运输需要半挂车、牵引车具有相同标准的鞍座、半挂车,这在以往的车辆标准中均未做要求,最近国家《货运车辆外扩尺寸与载荷》(GB1589)正在修订中,车辆宽度已经考虑了托盘尺寸,为实现甩挂运输也规定了鞍座标准。 (三)物流技术装备的绿色化趋势 由于环境和资源双重压力,物流发展的绿色化已迫在眉睫,这同时也对物流技术装备绿色化提出更高要求。货运车辆除在发动机燃油技术实现国四标准外,车辆轻量化以及推广使用LNG都是未来方向;叉车推广使用电瓶和天然气叉车;制定货架国家标准,避免货架在钢材方面的过度消耗;减少一次性包装的使用,推动保准化包装机器循环使用是未来的趋势。 (四)物流技术装备的专业化趋势。 不同专业领域需要不同的物流技术装备相支撑。从今后一个时期看电商、冷链、烟草、汽车、家电、服装、危化品等专业物流继续稳定增长,并且对物流技术装备表现出个性化需求。电商因包裹配送的多品种、小批量、高频次特征,要求物流用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快速分拣技术取代大量的人工分拣,以提高分拣的准确率,降低劳动成本;商品汽车的车辆运输车要求专业化的运输装备;冷链的运输和仓储需要温控,并且保证温控条件下的装备性能必须满足物流要求;危化品对物流技术装备的安全、环保防腐蚀都有特殊要求。传统的物流装备企业必须将市场细分到每个行业才能将共性和个性更好结合,量身定制,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 (五)行业组织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物流技术装备行业组织将在物流技术装备行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十分重视物流技术装备工作,专门成立了物流装备专业委员会并且与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一体化运作。装备委发挥立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拥有物流装备广大客户资源的优势开展工作,通过组织物流企业和装备企业供需衔接,有效的开发了物流领域运输和仓储两类装备的客户资源;全国物流标准化委员会也设在联合会,技术装备为标准化也是其中重要组成,我们一方面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同时也积极致力于标准的贯彻和落实。希望广大物流技术装备企业发挥好行业平台作用,为企业发展引入第三方推动力量。 

四、《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物流技术装备发展提供了方向 今年6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物流业中长期规划》。物流新技术开发应用工程作为十二大工程之一,将纳入国务院《物流业中长期规划》。即将出台的《物流业中长期规划》中提出: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可视化技术、移动信息服务、智能交通和位置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研发推广高性能货物搬运设备、快速分拣技术和自动化仓储物流技术,加强沿海和内河船型、货运车辆等重要运输技术的研发应用。完善物品编码体系,推动条码和智能标签等标识技术、自动识别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广物流信息编码、物流信息采集、物流载体跟踪、自动化控制、管理决策支持、信息交换与共享等领域的物流信息技术。鼓励新一代移动通信、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系统、自动导引车辆、不停车 自动交费系统以及托盘和包装等集装单元化循环使用等技术的普及。推动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产品可追溯、在线调度管理、全自动物流配送、智能配货等领域的应用。 《物流业中长期规划》还将提出,加强物流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推动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鼓励物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加快食品冷链、医药、烟草、机械、汽车、干散货、危化产品等专业物流装备的研发,提升物流装备的专业化水平。积极发展标准化、厢式化、专业化的公路货运车辆,逐步淘汰栏板式货车。推广铁路重载运输技术装备,积极发展铁路特种、专用货车以及高铁快件等运输技术装备,加强物流安全检测技术特别是安全预防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吸收引进国际先进物流技术,提高物流技术自主创新能力。